春分·歲時春已半莫負好風光|歲時物語
分類: 最新資訊
說說詞典
編輯 : 大寶123
發布 : 03-22
閱讀 :133
來源:封面新聞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制圖 王思祺“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農忙的時節,在和煦的陽光和拂面的春風中,3月20日,春季第四個節氣——春分,如約而至。此時春雷乍動,驚醒了冬眠的動物和蟄伏的昆蟲,于是萬物在仲春的春暖花開中蘇醒,天地間都是春意盎然的景象。“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據《春秋繁露》中的記載,可見春分之日晝夜等長,寒暑平衡。在古時,人們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四個節氣,視作四季的開始。而春分與秋分、夏至、冬至一同,被稱為“兩分兩至”,表示節氣分別處在各季的中間。而這八個節氣,又被稱為“四時八節”,是二十四節氣中較為重要的、具有標志性的節氣。但值得注意的是,春分的“分”,不光是指“晝夜平分”,也有“平分春季”的意思。根據舊時傳統,古人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恰值春季三個月的中間,平分了春季。所以,春分在古時又被稱為“仲春之月”。同時,元代文人吳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可見,春分的“分”,意思是一半,是一分為二,晝夜平分、寒暑平衡。春分是仲春的時節,倘若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幅仲春的圖景,也許這幅畫面中,會出現隨風飄搖的柳樹。中國人喜愛柳樹,將其視為春天的代表,歷代的文人墨客贊詠它、描寫它。“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它是賀知章詩中,用春風裁剪出的細葉,更像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柳燕圖》扇頁,清,湯鋐繪圖據故宮博物院官網中國人喜愛柳樹,因此也賦予它諸多意象。在文人騷客筆下,柳樹被賦予離別、思鄉、悼古、清高、柔美等諸多意象,其中最經典的文學意象便是送別,折柳送別更成為習俗。折柳不僅是送別,也是望歸。李賀《致酒行》中寫道:“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此詩通過“折柳”的意象,傳遞著盼望征人歸來的意思。在文學作品外,柳樹也是古代繪畫中的常見元素,春天嫩柳抽芽,柳樹也成了畫家面會春色晴明的元素。譬如,四川博物院藏的一件明周時臣朱門柳色圖扇面,就將盎然的春意傾注于筆尖,流轉數百年仍讓人感到勃勃的生機。同時,淺綠的柳樹與朱紅的門扉相映襯,也帶來色彩上的享受。明周時臣朱門柳色圖扇面圖據四川博物院春意漸濃,和煦又溫暖的陽光,總是輕易能被人們捕捉和享受。所以在春分的民俗中,有祭祖、吃春菜、粘雀子嘴等習俗。春光正好,是踏青、放風箏的好時節。莫負春光,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溫暖與生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