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和朋友溫柔耐心,對父母不耐煩,這一代年輕人也很無奈
分類: 最新資訊
說說詞典
編輯 : 大寶123
發布 : 01-12
閱讀 :375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年輕人能不能對父母有耐心一點?這個話題,經常在網上引起關注,之所以引起關注,因為這是一個共性的話題,很多年輕人看到這個話題的一瞬間,內心是愧疚的,因為聯想到了現實生活中自己對待父母的態度。可是往往愧疚不過幾分鐘,之后重新面對父母的時候,那種忍不住的憤怒又席卷而來。公交車一幕,很具有代表性我很喜歡坐公交車,只是自從成為全職媽媽,坐公交車的機會不錯,帶著孩子出行,開車的機會多一些。昨天女兒沒有去上學,帶著女兒坐公交車出行。每次坐公交車,都能遇到一些讓我深思的情景,這一次也沒有失望。中途一個帶著兒子的媽媽上車來,正好坐到我們后面。上車以后兒子讓媽媽給讀故事,媽媽溫柔地說:“媽媽上車就頭暈,暈車,讀不起來,你自己看一會好吧?如果你自己看也會覺得頭暈,你就閉眼休息。”簡單一句話,可以讓人聯想到日常生活中媽媽和兒子的相處方式,溫和順暢美好。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不是散養出來的,背后一定有個很溫柔、愿意在孩子身上花時間和精力的媽媽。之后男孩睡著了,這個媽媽手機響了,她開的外放,我能聽到,對方是她的媽媽。開始語氣是好的,沒說兩句話,這個媽媽的語氣語調就變了,變得不耐煩、煩躁、抓狂。大概是,她的媽媽要進門,但是電子鎖打不開,總是忘了按“#”鍵。“這個事情很難嗎!按完數字,按井號鍵,門才能打開,你怎么就是不會呢!”反反復復,幾分鐘以后,她引導手機另外一方的母親清除、按鍵,最后終于打開了門。這位女士長舒一口氣,掛了視頻。剛停了一小會,電話響起來,她的聲音又變得很溫柔,開始開解對方,一聽就是朋友。前后對比還是很鮮明的,在面對孩子和朋友的時候,她溫柔體貼、善于溝通,在面對母親的時候,她按捺不住、脾氣暴躁。我不覺得她有問題,只是覺得這是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的一種無奈。面對孩子和朋友時,她是她自己短暫的行程中,通過幾通電話,通過她和兒子的溝通,能夠腦補一個家庭劇。聽口音是外來者,不是南京本地人,大概率還是來自農村。來自生活條件比較艱難的農村,通過自己的努力,跳出了原來的生活圈,來到了大城市,又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里扎根。這個時候父母不算老,月末60歲左右,他們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睜開眼就是干活,對城市生活一無所知,初來乍到,什么都得從頭學,可是跟孩子不一樣,孩子心明眼亮,學什么都快,一個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人,開始來到城里,是“睜眼瞎”,什么都無所適從,就連門都打不開。父母內心慌張嗎?我想一定是慌張的,沒有一點安全感,越是這樣就越是笨手笨腳。當面對孩子和朋友的時候,這些來自農村的人是她們自己,她們通過改頭換面,終于活成了自己想要活成的樣子。可是面對父母的時候,她們的所有的努力都成泡影,她們還是那個農村的孩子,她們原形畢露,把原生家庭展現的淋漓盡致,大概也只有這個時候,她們才能不由自主失了分寸,露出來原來的面目。她們展現的面孔,不是她們自己,只是她們的原生家庭,是父母曾經對待她們的方式和態度罷了。我不相信她們不愛自己的父母,她們深愛自己的父母,但是往往越是深愛,就越是控制不住,如果不是深愛父母,她不會想著讓父母到城里來跟她一起生活。子女和父母之間的相處如果一定要直接討論這個問題,那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如果要慢慢討論這個問題,從年輕人的少年時代開始聊起來,那答案就變得很復雜。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深度,自然會有不同的答案。我現在覺得這個話題沒有必要過度關注,這不僅是一個時代的問題,更是一個家庭的問題。關鍵還是要看相互之間的相處方式吧。父母不茍言笑,很少對孩子表現出關心,甚至沒有溫柔地跟孩子正面溝通過一次,那父母步入老年,子女進入壯年,子女也會用同樣的態度來對待父母,因為大家都是人,不是神。但是圍觀者也不用擔心子女不孝順,就像子女小時候,父母對待他們過于嚴苛、雖然不茍言笑但是依然深愛是一個道理。子女對待父母的態度,無非就是這些人童年時候的一面鏡子,如果子女行為過火,在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會因為自己對父母大喊大叫而感到愧疚。說到底,還是家庭的問題,沒有必要上升到其他層面上,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相處方式。結語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不容易,大學畢業就是散養,他們要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還要靠著自己的本事在大城市扎根。等到他們覺得自己有立足之地了,想著讓父母來享幾天福,可是童年的經歷、原生家庭的缺陷,總是會讓事情變了面目。子女當然要想著父母的不容易,但是與此同時,父母也要多理解子女的困頓和難處,雙方短暫的爭執不算什么,長久的愛和包容才是關鍵。
陸奇不創業這一年
報考只知道名校?這些區域高校實力也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