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位傳奇科學家的人生故事,50個孩子就能做的同款實驗,從科學橋梁書開始,激發學習的熱情!
分類: 最新資訊
說說詞典
編輯 : 大寶123
發布 : 11-19
閱讀 :110
“跟著大科學家做實驗”美國科普暢銷書作者、最受歡迎的STEM科學教育家麗茲·李·海內克(Liz Lee Heinecke)帶來全新的科學橋梁書——“跟著大科學家做實驗”系列她游走于藝術與科學之間,大學時期主修藝術,后獲得細菌學碩士學位并在實驗室從事了十年科學研究工作。回歸家庭后,她在自創的網站上記錄和三個孩子一起進行的各種科學探索,吸引了無數孩子、家長和教師觀看。她定期出現在許多電視節目上,并經常受邀參與各種與STEM、STEAM和科技節有關的活動。有毒,會爆炸——這是很多人對實驗的固有印象;冷峻,很嚴肅——這是很多人對科學家的固有印象。這當然不是事實!“學習生物、化學一定要從課本開始嗎?”“我的孩子現在看科學史的書會不會太早?”家長可能會存在這樣的疑慮。那么,科學橋梁書——“跟著大科學家做實驗”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它能培養孩子對生物、化學的興趣,為之后的學科學習奠定基礎;又能作為啟蒙孩子進行科學思維的入門讀物。好玩有趣,跟著從古至今的大科學家們愉快地了解科學史上的重大發現,正是它們影響著我們如今的生活。《跟著生物學家做實驗》與其他科普書或實驗書相比,這本書的立足點遠遠超越了通過實驗引發科學探索興趣的層面。作者首先從平常人的視角,真實地講述了25位對自然和生命醫學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的個人成長故事,包括他們是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和科學研究道路的,又曾做出了哪些影響到個人和全人類的選擇。例如,達爾文是如何成為一位自然學者的?約翰·斯諾是如何成為一位出色的內科醫生并在倫敦西區找到霍亂感染的源頭的(參見實驗4)?然后自己動手,嘗試憑借紫甘藍汁的酸堿反應來找出“零號病人”。作為實驗室助手,生于1850年的范妮·黑塞如何發明了瓊脂培養技術,引發了微生物學界的革命。這項發明被應用至今,世界各地的微生物實驗室每天都在使用。這些故事會讓讀者們發現,科學家們的人生也有高山低谷,但只要有內心的興趣指引,無論是一時的失敗、外界的反對聲,還是戰火中的顛沛流離,都不會阻止科學家們探索真理的腳步。而這些故事,恰恰是我們傳統的以知識、原理為重的科學課程比較忽視,卻能夠啟發孩子們的內驅力,甚至影響他們人生規劃的重要因素。這些故事會拉近孩子與科學家的距離,也讓他們更理解生物這門學科到底如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為他們學習這門學科,深入而客觀地認識我們生活著的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讀完每個科學家的人生故事之后,孩子和家長可以立刻就地取材,一起動手試一試早期的科學家們做過的關鍵實驗,觀察、分析和解讀實驗結果,開啟一場與偉大科學家穿越時空的對話。例如,只要有食鹽、水和一個生雞蛋,就足夠你做一個查爾斯·達爾文曾做過的實驗,用它測試鳥類和爬行動物的蛋是否能夠從南美洲漂流到加拉帕戈斯群島。用一個卷筒紙芯,你就可以親眼看到帕特里夏·巴思醫生發明的白內障手術是怎樣讓數百萬人重見光明的。把玻璃罐、蘋果汁和吸管變身成一個簡易版的曲頸瓶,你就可以重復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最著名的經典實驗。本書中25位科學家的人生故事跨越了從1647年到1985年三百多年的生物學和醫學發展史,幾乎涵蓋了生物學科從誕生起到初高中教材內容間的所有重大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為了體現與國內課堂的聯系,我們邀請了多位長期從事一線教學的生物名師對全書知識點進行梳理,既有來自國際學校教授IB課程的老師,也有來自公立學校的理科綜合教研組長。書中的實驗及其背后的科學知識與義務教育階段生物新課標中的七個學習主題高度匹配,涵蓋“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四大核心素養。本書可以作為孩子入讀初中前或開始學習生物學科前的啟蒙書籍,在引發學習興趣的同時讓他們開始接觸專業嚴謹的科學實驗過程,也可以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堂及課外活動的參考和拓展書籍,供老師們使用。《跟著化學家做實驗》化學是一門可以追溯到遠古的學科,很多化學實驗操作的雛形,比如萃取,還有過濾,伴隨著人類文明一路走來,直到現在都是實驗操作的經典動作。在這本書中,出現了25位不同時期的化學家,既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大科學家拉瓦錫和居里夫人,也有塔普提這樣的遠古傳奇人物,還有蕾切爾·卡遜這樣以一己之力改變環境科學的斗士。盡管他們的教育背景和性格有著巨大的差異,但他們追求科學的熱情卻是一致的。眾多人物中,還出現了一位中國科學家的身影,也就是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屠呦呦,她因提取青蒿素挽救了數百萬瘧疾病人而備受尊敬。在這本書中,你會了解她是如何從植物中提取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然后試著自己動手提取蘆薈凝膠作為治療燙傷的傳統藥物。與每個故事搭配在一起的還有步驟詳細的實驗,讓讀者有機會親手觸及每一位科學家所追求的概念。借助于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一位名為塔普提-貝拉提卡利姆的女士所創造的方法,讀者可以親自蒸餾香水,或是采用和瑪麗·居里提純放射性元素相仿的方法重現化學反應。在這本書里,只要你保有好奇心,就會發現一群能夠鼓舞人心的榜樣和許多令人難忘的實驗。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本書中,有一半數量的科學家是女性。塔普提——存在于公元前12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是世界上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的化學家,與她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香水萃取方法沿用至今。還有19世紀末的德國女科學家——阿格內斯·普克爾,當時女性不被允許進入大學學習,在廚房水槽邊刷洗盤子的時候,她注意到了一些有趣的液體表面現象,繼而將廚房改造成一間實驗室,沉浸其中研究表面張力,在著名的學術雜志《自然》上發表了研究結果。當然,還有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研究出麻風病新療法的愛麗絲·鮑爾醫生,以及拍攝了著名的“51號照片”——人類史上第一張清晰的DNA照片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即使面對著因性別、種族而產生的障礙,她們追求科學的熱情永遠積極。走進化學史的世界里,你會發現課本中的概念與公式,事實上并非為考試存在,而是一套科學家們看待與理解這個世界的思維方式。化學理論在確立之前需要用大量的實驗來驗證,書中介紹的大量實驗,不僅能讓孩子自己直接動手操作,由此感受到化學的魅力,還能與基礎教育階段的化學課標相聯系,作為課堂學習的經驗鋪墊與入門。《跟著生物學家做實驗》[美]麗茲·李·海內克 著鄭騰飛 方圓 譯《跟著化學家做實驗》[美]麗茲·李·海內克 著孫亞飛 譯這是一套奇妙的兒童向科學知識讀物,涵蓋了科學家簡短傳記以及可供兒童操作的同款實驗。書中選取了從古至今25位杰出的生物學家和25位化學家,用他們的傳奇人生串聯起科學史的發展歷程,其中既有出現在教科書上的人物,也有鮮為人知的,還有不少女科學家,他們的研究都對我們如今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每個人物都用兒童易于理解的語言介紹了其生平、成就,還以圖文步驟的方式詳細呈現了一個兒童可以操作的同款或模擬實驗,兒童可以代入科學家的身份和視角親身體驗并深入理解。上海國際童書展活動預告主題:聊聊科學史上的失敗、意外、里程碑與女性們——“跟著大科學家做實驗”系列新書發布會嘉賓:鄭騰飛(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化學博士、上海筑橋實驗小學校長)時間:11月18日(周六)13:00-14:00地點:中國童書聯盟活動區(上海浦東新區國展路1099號上海世博展覽館1號館)主辦: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相關圖書:“跟著大科學家做實驗”系列叢書/《跟著生物學家做實驗》《跟著化學家做實驗》活動亮點:● 作為實驗室科學家,也是3個孩子的媽媽,她為孩子們寫了書,希望用科學家故事串聯起科學發展的歷史,也讓孩子用身邊的材料就能模擬出同款實驗。● 作為麻省理工的生物化學博士,也是4個孩子的媽媽,她翻譯了書,希望能夠把源于內心的力量和探索科學的快樂帶給廣大的家長和孩子,啟發出更多的未來科學家。● 傳奇人物+歷史發展+科學思維,為大小朋友帶來一場精彩的科普講座。活動簡介:科學領域廣博的知識體系和偉大的發現及發明,其實都是由一個個曾和你我一樣好奇的孩子,在長大和學習探索的過程中一點點積累和創造出來的。他們都是誰?做了什么不一樣的事情?你知道哪些在歷史上有姓名的科學家?他們的個人成長故事是怎樣的?他們如何走出自己獨特的人生和科學研究道路,又曾做出了哪些影響到個人和全人類的選擇。在這場講座中,你會發現,科學家們的人生也有高山低谷,但只要有內心的興趣指引,無論是一時的失敗、外界的反對聲、戰火中的顛沛流離還是由性別或種族帶來的障礙,都不會阻止科學家們探索真理的腳步。而這些故事,恰恰是我們傳統的以知識、原理為重的科學課程比較忽視,卻能夠啟發孩子們的內驅力,甚至影響他們人生規劃的重要因素。這些故事會拉近孩子與科學家的距離,也讓他們更理解科學發現和研究到底如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直播平臺: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視頻號編輯:沈嵐制作:陳文霞關注并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