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幽門螺桿菌是中國胃癌的最大“禍根”,根除辦法要牢記
分類: 最新資訊
說說詞典
編輯 : 大寶123
發布 : 03-28
閱讀 :119
放屁、打嗝、口臭,有沒有想到是它惹的禍?最近,小林發現自己總是放屁打嗝,還有口臭,跟同事說話時,能感覺同事的輕微躲避。他尋求了許多方法也無法根除,很是苦惱。胃也經常不舒服,有時候胃痛,有時候反胃想吐。上周六,他起了個大早去消化科看醫生,醫生聽完小林的描述后,讓他先做一個“C14呼氣試驗”檢查,看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結果,檢查結果顯示陽性。醫生建議小林采用四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一、認識一下這糟心的HP!幽門螺桿菌(Hp)是一種寄生在胃內的細菌,粘附于胃黏膜以及細胞間隙,可引起炎癥。幽門螺桿菌是已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國家毒理學項目(NTP)將幽門螺桿菌納入了最新致癌物名單,其致癌性證據確鑿。《柳葉刀》雜志的研究指出,中國每年的新發胃癌病例約占全球的一半,其中約34萬例和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發病率與社會經濟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衛生條件以及水源供應有較為密切的關系,多數學者認為“人-人”“糞-口”是其主要的傳播方式和途徑,而且具有家族聚集的現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機會比其他家庭高得多。二、幽門螺桿菌的具體表現幽門螺桿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的常見病因,如果感染了,可能會有如下一種或多種癥狀:1、口臭有些口氣不是口腔問題或上火造成的,感染幽門螺桿菌后,幽門螺桿菌能夠在口腔中產生攜帶臭味的硫化物(二甲基硫),刷牙、漱口等方法難以有效消除。2、反酸感染幽門螺桿菌之后,它會在胃內繁殖,破壞胃粘膜,促進胃泌素的分泌,進而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容易出現反酸現象。3、胃痛肚子餓或吃到刺激性東西時,胃會出現絞痛、灼燒感、陣痛感,有時在進食過程癥狀會加重。飯前飯后經常感到胃脹,不消化,飽脹感影響整個腹部。4、打嗝飯后出現持續性的打嗝,導致胃部不舒服。5、上腹部疼痛細菌在胃內的繁殖會破壞了胃粘膜的保護機制。如果出現以上癥狀或者長期存在以上癥狀,建議及時到消化科就診,醫生會根據情況安排是否做胃鏡或進行“碳13”“碳14”測試。三、如何將幽門螺桿菌斬草除根?許多人檢查發現自己得了幽門螺桿菌,但是沒有引起重視,認為對身體影響不大,也許過段時間就自己好了。上海交大附屬第九醫院消化內科羅小雨醫生表示,幽門螺桿菌是具有傳染性質的,而且不能夠自愈。胃內有菌如果不根除,讓它自我消滅,一般幾率不高,因此不能夠以為它可以自愈,要及時治療。相關研究數據表明,相比普通人群,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群患上胃癌的風險可增加6倍,而在感染者中,大約有1%的人最終會演變成胃癌。所以不能小瞧幽門螺桿菌,以免釀成大禍。幽門螺桿菌需要經過專業的治療才有可能會徹底的殺死,對于感染者來說,轉陰的最佳方法,依然是謹遵醫囑用藥。目前,較為有效的就是藥物四聯療法,將抑制胃酸的藥物和鉍劑聯合兩種抗生素來應用。四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效果顯著,根除率為85%-94%。在治療服藥期間,可適當服用益生菌,益生菌能夠有效地調節腸道菌群失衡,抑制幽門螺桿菌繼續生長,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與此同時,幽門螺桿菌患者必須注意日常的飲食衛生,這也是治療的關鍵,過期發霉的食物和被污染的食物有大量的有害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進入體內可引起二次感染,可能會讓整個療程功虧一簣。除了飲食,患者還要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和身體免疫力,有效預防病情加重。四、平日里如何預防幽門螺桿菌我國作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大國,據統計感染率高達60%,將近7億人感染。這個數據是非常龐大的,幾乎每10個人就有6個人感染幽門螺桿菌,我們要引以為戒,做好積極預防。再者,已經進行根除治療的患者也不能掉以輕心,雖然再次感染概率較小,但還是有感染的可能。生活中講究這幾點,可以有效預防!1、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盡量少在外面就餐,自己做的飯菜更衛生;吃瓜果蔬菜時,記得洗凈削皮后再食用;盡量戒煙戒酒,煙酒里的有毒物質會傷害胃粘膜,降低其抗菌能力,提升感染風險。2、養成正確的衛生習慣吃飯時,提倡公筷、分餐制,吃完后碗筷要進行消毒,飯前便后記得洗手。另外,我國兒童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也高達40%,如果家里有孩子,最好不餐具分開使用,并且不喂給孩子自己吃過的食物。最后再次提醒大家,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很高,不要放松警惕,隨時做好預防。如果不幸感染,也不用慌,積極配合治療,有很大的幾率可以根除。改善平時生活習慣,讓幽門螺桿菌進一步遠離我們!參考資料:[1]孫立洲, 陳曦, 馮希平. 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口腔揮發性硫化物關系的研究[J]. 口腔醫學, 2012, 32(9):4.[2]代麗萍, 段廣才.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02, 11(2): 164-167.[3]胃部出現這幾種不適,可能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人衛健康.2020-11-04[4]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和消化性潰瘍學組. 中華消化雜志, 2017, 37(6): 364-378.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