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炒停”是短視行為
分類: 最新資訊
說說詞典
編輯 : 大寶123
發布 : 07-22
閱讀 :123
對保險公司而言,“炒停”從短期看能夠帶來保費的急劇增加,但硬幣的另一面是保費增長不均,這反而會給保險公司的投資、精算以及未來風險預測帶來壓力。評論員 |姜鑫圖源 |圖蟲創意近日,監管電話進行窗口指導,要求保險公司在7月31日下架預定利率3.5%的保險產品。這意味著,在銀行存款降息、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不斷走低所觸發的利率下行周期,一路狂飆的預定利率3.5%的保險產品也將成為歷史“絕唱”。這段時間,保險代理人的朋友圈充斥著相關產品即將停售的信息,積極游說消費者趕緊抓住最后的機遇上車。的確,在7月31日之前,代理人還有一段銷售窗口期,“炒停”盛宴無疑具有誘惑力。但是,這種炒停其實是一種短視行為,其帶來的潛在風險不容小覷。回顧保險行業發展史,“炒停”可謂一直存在。例如,1996年-1998年間,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從最高的10.98%直接降至2.25%,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也出現大轉彎,監管緊急發布通知,將保險預定利率調整為不超過年復利2.5%。盡管面臨潛在的利差損風險,保險行業還是在一段時間內大力推銷高預定利率產品。但銷售盛宴過后,利差損隨之而來,給了保險行業“重重一擊”。回到當下,盡管監管明令禁止炒作停售保險產品,甚至近幾個月里在保險行業展開了一場針對銷售端“炒停”的自查,但有些保險公司對于代理人的這種行為還是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其中原因,恐怕與個別保險公司面對經營壓力的不得已而為之有關。但無論是從消費者個人需求還是從保險公司長遠穩健發展來看,“炒停”都不值得鼓勵。基于對安全類資產的需求,理財型保險——增額終身壽險成為消費者青睞的產品,這也帶動了保險市場保費的增長。特別是在銀行接連下調存款利率的情況下,關于增額終身壽險的“炒停”更是持續了三四個月之久。對消費者來說,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問題是,“炒停”的產品并不一定是“好產品”,也不一定是匹配自己需求和風險偏好的產品。購買保險的本質是為個人或家庭的人身健康、財產安全進行風險管理,而不是單純博取理財收益。消費者需要思考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偏信營銷人員的“話術”。高現價的保險產品意味著負債端的高成本,消費者關注產品的同時也應關注保險公司未來能否有足夠的償付能力。對保險公司而言,“炒停”從短期看能夠帶來保費的急劇增加,但硬幣的另一面是保費增長不均,這反而會給保險公司的投資、精算以及未來風險預測帶來壓力。以投資為例,在經濟下行周期,優質資產難尋且險資投資項目也頻頻曝出兌付風險,保險公司如何安放短時間內積累的大量保費資金就面臨極大的挑戰。有險企負責人認為,低利率周期,做太多高收益率的短期產品會面臨很大的利差損風險,還會消耗公司資本金。可見,“炒停”對保險公司穩健經營并不能帶來太多正面益處,反而會埋下隱患。利率是保險精算假設中的一個重要參數,它影響著保險產品的定價、保險需求、保險資金的投資收益并最終影響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是保險公司長期面臨著的一項系統性風險。一家成熟的保險公司應該有能力預測利率的長期發展趨勢,并以此為基礎及時做好產品體系更新迭代,而不是一味被動地等待監管的指令。與此同時,在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風險資產進入密集出清期的背景下,保險公司需要更加重視資產負債的管理,如此才能穿越經濟周期,保持穩健發展。The END微信號 |eeojjgcw新浪微博 |@經濟觀察報